当前位置:

炒股小品创作指南

admin 2025-08-06 392 0


上周有个粉丝私信我:“老师,我想用小品给股民社团讲课,但一讲MACD金叉死叉观众就玩手机——怎么把技术指标变成笑点啊?” 这问题简直戳中行业痛点!记得2023年某券商搞投资者教育,硬是把布林带讲成数学课,结果现场睡倒一片。后来他们学了春晚小品《大牛市》的套路,用“三角恋”比喻均线纠缠,学员当场记住三个买卖信号——​​专业内容想让人看下去,得先让人笑出来​​。

▋ 为什么技术指标一演小品就翻车?

我扒过几十个失败案例,发现三大通病:

  1. ​术语轰炸症​​:上来就抛RSI超买超卖,观众还没笑先懵了;
  2. ​强行搞笑癌​​:为加段子硬塞“韭菜饺子”梗,和指标毫无关联;
  3. ​教科书复读机​​:把“MACD柱状图缩短预示变盘”照念一遍,活像AI成精。

最典型的是某股票论坛的《高手对决》小品:三位专家分别讲MACD、RSI、布林带,本意是科普,结果台词全是“DIF上穿DEA”“中轨支撑强度”这类黑话。演到五分钟,台下观众开始查自家股票——​​技术术语没翻译成人话,再专业的演员也救不了场​​。


▋ 三招让指标公式“笑”着进人脑

炒股小品创作指南亲测有效的改编心法,用最近爆火的段子举例:

​1. 给指标穿“角色马甲”​
把冷冰冰的公式拟人化,立马活起来!

  • ​MACD金叉/死叉 → 恋爱修罗场​
    “金叉是白线(DIF)终于追上黄线(DEA)喊‘咱们复合吧’,死叉是白线狠心分手‘别烦我’——但小心假复合!上次新能源板块的白线假装回头复合,其实偷偷收拾行李准备暴跌跑路...”
  • ​布林带收口 → 暴脾气裁判​
    “布林带平时是温和裁判,但股价一打架(震荡),他就收口咆哮:‘都给老子安静!’这时候谁乱动(追涨杀跌)立马红牌罚下!”

​2. 冲突藏在“背离”里​
所有喜剧核心都是反差,而指标最戏剧化的就是背离!

案例:2024年某小品演散户追涨
演员A举牌狂吼:“锂电龙头RSI都90了!必涨!”
演员B蹲地画K线:“可MACD红柱越来越矮,像极了前任分手前的假笑...”
突然股价暴跌音效——两人齐喊:“原来背离是预警渣男啊!”

这种演法比干讲“顶背离是卖出信号”好记十倍。西安某投教团队用这招后,学员半年交易失误率降了35%。

​3. 把参数变“行为暗号”​
数字本身无趣,但关联股民行为就有梗:

plaintext复制
RSI > 80 = 大妈跳广场舞音量MAX(市场狂热)  
RSI < 20 = 程序员默默摘下耳机(绝望沉默)  
放量突破压力位 = 小学生考满分踹门回家(嚣张式上涨)  

去年某基金公司年会小品,用“30日均线”比喻丈母娘考察期:“股价连续30天表现乖,才有资格见家长(主力资金)!”台下基金经理笑喷茶。


▋ 警惕!幽默化的三个雷区

根据证监会投教新规,这类创作要特别注意:
⚠️ ​​别把风险提示变笑料​​:比如“爆仓就当减肥”这种梗,可能弱化风险认知;
⚠️ ​​指标结论勿绝对化​​:小品里喊“死叉必跌”容易被较真观众举报;
⚠️ ​​保留专业底线​​:布林带可以比喻成裁判,但上轨=压力位、下轨=支撑位的核心逻辑不能魔改。

有个反面教材:某短视频把“止损线”编成“前任分手费”,结果粉丝真在评论区问:“我该设8%分手还是10%分手?”——​​娱乐化是为了降低理解门槛,不是消解专业本质​​。


最后说句实在话

真正的高手都懂:K线图是冰冷的,但看K线的人是有血有肉的。赵本山为什么能靠小品台词预测股市拐点?因为他把“拐了”“不差钱”这些词焊进了股民的情感记忆里。

下次你想讲技术指标时,先问自己:​​这个公式能让买菜大妈笑完还记住吗?​​ 如果不行,回去改稿!毕竟在投资市场——让人记住的,才有机会让人赚钱。

(配图建议:对比“术语版vs小品版”指标讲解的观众反应数据图)

需要具体案例脚本或指标改编脑洞,欢迎戳我头像看合集~用笑声拆解风险,才是投教最高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