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党员干部炒股七不准,这些红线踩了真会丢饭碗!

admin 2025-08-01 387 0

上周有位基层干部私信我,语气透着焦虑:“老弟,我偷偷用工资买了点基金,最近纪委查个人事项,这算违规吗?” 说实话,这种问题每年都能遇到几十次。今天我就用​​血淋淋的案例​​给你划清七条生死线——有些雷踩了,轻则处分降级,重则开除坐牢!

​先泼盆冷水:党员炒股从来不是“能不能”,而是“怎么炒”​​。
根据中纪委明确说法:党员干部用合法财产炒股,是对国家建设的支持。但关键在“合法”俩字!我见过太多人栽在“我以为没事”上:

  • 某市发改委处长李镭“不收现金收股权”,套现数百万,判了6年;
  • 绍兴中医院院长张居适在国外偷偷入股,直接双开+坐牢。
    所以说,炒股本身没问题,但方式错了真要命!

党员干部炒股七不准,这些红线踩了真会丢饭碗!​七条红线里,这三条最容易踩雷——​
​1. “借鸡生蛋”死最快​
“借用公款或管理对象的钱炒股”,听起来很蠢对吧?可现实比小说魔幻: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纳孙新,挪了2200万公款炒股,结果亏掉1800万,外逃7年还是被抓回来判了14年半。更常见的是“借”下属钱——某街道办主任让企业老板“借”他50万补仓,最后以受贿罪论处。

​2. 内幕交易等于自爆​
去年有个典型案例:某副局长参与企业重组审批,让老婆提前买股赚了300万。事情败露后,两口子一起进去了。记住:​​用职务信息炒股,本质就是偷!​​ 连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、安徽省原副省长陈树隆都栽在这条上。

​3. 瞒报持股=埋雷​
河北保定冯主任觉得“基金股票是隐私”,连续两年隐瞒持股,结果党内严重警告+全市通报。现在个人事项报告比银行流水查得还细——你买的每一手茅台,都要如实填名称、数量、买入价!

​剩下四条也别侥幸:​

  • ❌ ​​上班盯盘​​(用办公电脑交易直接留痕)
  • ❌ ​​炒管辖范围股票​​(某税务局长买管辖企业股票,被认定利益输送)
  • ❌ ​​收送干股​​(深圳李镭案就是典型)
  • ❌ ​​玩非上市公司股权​​(本质是经商办企业,一查一个准)

​怎么安全上车?两条铁律保平安:​

  1. ​先报备再下手​

    • 炒股前填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》,具体到“持有贵州茅台100股”;
    • 职务变动时(比如调到金融监管部门),30天内必须清仓关联股票。
  2. ​用闲钱、避关联​
    个人建议:只买和本职工作八竿子打不着的ETF基金。比如住建局的别碰地产股,税务局的远离财税服务公司。我认识的老纪委都这么操作——赚得少点,但睡得踏实啊!

投资本是为生活添彩,别让它成了政治生命的休止符。当你眼红K线时,不妨摸摸自己的党员徽章:​​有些钱,真不如不赚。​